(圖片截自網路,若有侵權煩請告知)
昨天有一則重要的財經新聞:馬內閣在畢業前夕放行了apple pay。
「第三方支付」話題吵得沸沸揚揚,總是有一堆人批評台灣的「第三方支付」進度大幅落後,說台灣落後大陸二十年,甚至連肯亞都不如...!
到底「第三方支付」是甚麼?
要說明這「第三方支付」,就要從人類的買賣交易付款方式演進說起:
人類買賣交易付款方式之演進階段如下:
第一階段:以物易物的交易。
以物品作為付款的工具。例如:
我有一塊肉,但是我想要青菜,於是我必須拿著肉去找到有青菜的人來進行交換。但是,若是那個有青菜的人並不想要肉,那我就交換不到了。又因為我所擁有的肉可能會隨時間慢慢腐敗,於是,我趁著肉還新鮮,便急忙先跟另一個有稻米但想要肉的人交換,然後再拿著交換來的稻米,繼續等待有青菜但想要換米的人出現。由於剛才那位有稻米的人,因為知道我急著想換掉肉,所以刻意刁難,以至於我的肉換到了與平常價值不對稱的稻米數量....。
這種以物易物交易的缺點就是兩方所持有的物品,可能並非雙方都想要的東西,易造成交易遲緩,甚至物品的損失或評價不公。
第二階段:以貨幣做交易。
為了促進交易的流暢,減少兩造貨物運送的不便及損失,更為了讓貨物彼此有一個公平的定價,於是,開始以金屬製作所謂的貨幣,來作為支付工具。
起初貨幣都是金屬製作,沒有統一規範,容易有偽幣,因此,貨幣後來漸漸由政府統一製作。有了貨幣,當然就省得大家在那邊拿著物品換來又換去。
我們看一些古裝劇中所謂的「銀兩」,這種金、銀貴金屬也可算是貨幣般流通,只是貨幣既是金屬,量一多也就沉重難以攜帶,也因此,當造紙技術開啟,便又漸漸發展出了紙幣。
第三階段:以信用貨幣做交易。
當交易金額很大,或是要跋山涉水買賣,若是帶著大批銀兩就很不方便,於是開始了一個貨幣交換的行業--「交子鋪」。只要拿著實體金屬貨幣到「交子鋪」,「交子鋪」就會開出一張所謂的「交子」,這是一種兌換實體金屬貨幣的票券,拿這張「交子」去外地買賣就方便了,而收到「交子」的人可以直接拿去當地的「交子鋪」換回實體金屬貨幣,或者是繼續又拿著「交子」去做買賣。古裝劇中所謂的「銀票」其實就是「交子」,而「交子」也是最早期的紙幣,只是然後才漸漸發展出統一樣式的紙幣。
而現今所謂的信用貨幣,則比較像是支票,「交子」則是現今的銀行。
第四階段:以塑膠貨幣做交易。
就是使用信用卡、儲值卡等塑膠型貨幣來進行交易。而信用卡更已具有「融資」的性質。
第五階段:以電子貨幣做交易。
舉凡用電子錢包、儲值卡、儲值點數...等來進行交易。
在上述第一及第二階段,做買賣就是買和賣兩個人的事。
第三及第四階段,就必須多一個中間人,而這個中間人就是「交子鋪」及「銀行」。至於這第五階段及第四階段的儲值卡,就都已經是屬於所謂的「第三方支付」了。
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,因為這個「交子鋪」或「銀行」其實就已經是屬於「第三人」了,那為甚麼又出現所謂的「第三方支付」這種說詞呢?
所謂的「第三方支付」一詞其實是由對岸來滴...。以對岸的邏輯:
如果我們跟買賣雙方直接銀貨兩訖,那就是「一方支付」。
如果透過銀行支票或信用卡或匯款來支付給賣方,那就是再加上銀行方,一加一所以變成是「第二方支付」。
所以,依此邏輯簡單講,「第三方支付」就是買賣兩人,加上銀行外,中間又多出了一個中間或仲介商。這個中間商先幫買家審核商品的品質,將貨物交給買家,然後他領取從買家所擁有的銀行帳戶的錢,來替買家支付給賣家。
這種「代收代付」的經營模式,正是因為又多經過這個中間商,所以這個中間商就是「第三次支付方」了,也就因為這樣,就有了這個俗稱「第三方支付」的說法。
更準確的說法,所謂的「第三方支付」,其實是一個「非金融機構」經營「網路金融事業」。也就是說:「第三方支付」的這個中間或仲介商的資格必須是「非金融機構」,而當這個「非金融機構」取得「第三次支付執照」後,就可以從事的「網路金融事業」。
為什麼「第三方支付」會是「非金融機構」呢?
人類交易的開始,首先是人跟人交易,後來是人跟自營商(專賣固定自製商品的攤販或商店等)交易,慢慢又和通路商(超市或代理商等)交易。而「第三方支付」在台灣則是起源於通路商。
本來的實體通路商為了擴大客源,而有了網路商店的形成,一旦進入網路交易,那要如何付款呢?從貨到付現及線上付款的選項就此展開。當然,這些實體或網路商城為了能有更多的行銷業績,更是設計一些可以讓你累計紅利以交換貨品,或形成可以讓你儲存實體貨幣在所謂的電子錢包或儲值卡中,然後再使用這些購物貨幣或點數來進行消費,方便顧客來到商城使用。而且網路商城提供了試用鑑賞期,更是改變了過去大家「眼見為憑」的消費習慣,這些原本用來增進服務並鎖住客群以增加業務量的作法,竟然就更推升了網路購物的業績,於是網路金融業務就此大幅展開,也衍生出這所謂的「第三方支付」這種新興行業了。這是台灣發展「第三方支付」的背景。
當然,這些購物貨幣或點數幾乎都必須從你的實體貨幣而來,不是你以現金儲入,就是連結到你銀行中的存款帳戶或是你的信用額度。於是,本來只是通路商的性質,本來只須對商品的品質做保證,現在卻又漸漸有了類似銀行「資金保管」的功能。
本來「資金保管」或「資金信用融資」的功能是在「銀行」端幫我們做,但是,若「第三方支付」商也有了「資金保管」的功能,單單「現金利息」及「存入現金的調度及利用權」就好,這就已經會開始侵蝕「銀行」的業務,萬一不幸,將來「銀行」甚至還可能會被慢慢取代,這也就是為何各大銀行要起來競標和「第三方支付」單位合作的緣故。
既然 「第三方支付」商有了「資金保管」及「存入現金的調度及利用權」,那絕對就有所謂的資金安全問題了。
雖然大陸地區的「第三方支付」比台灣早運行非常多年,也就是說,大陸地區「非金融機構」經營「網路金融事業」比起台灣蓬勃許多,而大陸的「非金融機構」所經營的「網路金融事業」更不僅僅只是「第三方支付」業務,還可以做「投資、融資」業務。所以,可以P2P網路借貸、群眾募資、基金銷售等。
如果大陸地區的「第三方支付」真的是比台灣先進二十年,那它的起源可就跟台灣不同了。因為,二十年前,網路尚且不發達,並且連自由民主的台灣,都還沒有啟動網路銀行系統,也沒有網路交易。連台灣都如此了,更遑論二十年前共產主義濃厚的大陸。當時的大陸雖然逐步開放經濟,但是,追求經濟的同時,官方金融體系卻仍不是很開放和自由,甚至直到今日,大陸的金融體系還是相對的封閉,這也就是為何大陸的地下金融體系會盛行的緣故。
所以,若是大陸地區的「第三方支付」真的是比台灣先進二十年,那它的起源絕對是來自於地下金融體系。只是,因為大陸現今科技產品也多了,於是將這原本屬於一個見不得光的地下金融體系,藉著這些先端科技,轉化包裝成一個新潮的事業體,「第三方支付」反而變成進步的指標。
就算大陸地區的「第三方支付」真的比台灣先進二十年,看似一種進步,但事實上大陸的「非金融機構」經營「網路金融事業」所衍生的問題卻是非常多。舉凡個資洩密、倒債...層出不窮。
當大家還興致勃勃地說大陸「第三方支付」有多進步時,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前幾年一直在談的:大陸地區因為各種地下金融次序混亂,恐會拖垮人民銀行及經濟崩盤、泡沫化嗎?為什麼「進步的」大陸地區,會有那麼多及複雜的地下金融體系?為什麼這些地下金融體系所產生的問題幾乎可以撼動國本?
我實在很不想說出大陸「第三方支付」進步的條件,正是建立在它官方金融系的封閉和落伍這種話,但是,事實卻是如此...。
昨天看到新聞記者們不只誇讚大陸的「第三方支付」進步,甚至還滔滔不絕地說著連肯亞「第三方支付」都很便利,甚至用2G手機就可以進行,不用非得智慧型手機...。受訪者還說因為有「第三方支付」,就不用擔心現金被搶...等。
如果歹徒要搶劫,其實搶手機不是更方便?
知道「第三方支付」發展的的精神及可能的起源後,應該就可以知道這在肯亞能暢行真的是一點都不足為奇。因為,地下金融本就是在越落後的國家就會越興旺。
更何況「第三方支付」還有手機或晶片的GPS定位所造成的個人隱私洩密、財產更容易被駭客入侵甚至還有洗錢等風險。放行或使用「第三方支付」真的是必須非常小心。
要不是現今因為網路交易發達和頻繁,一個有著正常金融體系的國家,一個尊重人權及隱私的國家,在「第三方支付」的開放應該都會是落伍的。
科幻電影裡,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:讀取資料無紙、甚至不需硬體,而交易也不須使用現金,只要出示個人指紋、視網膜、或身體內建晶片、條碼...等,這樣就可以得到個人的資料或是做各項財產等交易。
也許有一天這樣的時代會來臨,但是,一個越來越像好萊塢電影的科技時代,會不會也會產生像電影「全民公敵」般的浩劫?因為看似密碼越做越特別、個人化、專屬化,但其實只要某些「特定人士」有異心,其實就越容易盜取屬於別人的專屬機密。
這幾年網路交易越來越蓬勃,照理科技越進步,防盜科技也該更進步,但事實上,信用卡被盜刷的案件卻是有增無減,而apple itunes的ID被盜用更是時有所聞。如果apple itunes的ID都可以被盜用, 那apple pay呢?
便當媽好幾年沒出國了,因此,預計在便當妹今年會考結束後,全家來一趟自助旅行。便當媽找了國內信譽良好也幾乎是最大的雄獅旅行社購買機票,也在全球最大的訂房網agoda預定了國外的住宿飯店,當然,繁忙的便當媽所做的這些交易都是在網路上執行...。
前幾天,信用卡公司打電話來,除了禮貌的問候外,再來的第一句話就問:「你們是否有使用 apple相關產品?」
愛用國貨的便當媽一家,完全沒有 apple的東西,本來還以為他是要跟我們做推銷,哪知就在他聽到我們沒有使用apple相關產品時,他的下一句話竟是:
「您的信用卡被盜刷了!」
本來一開始,剛看到這通不認識的來電號碼時,我們還不想接聽,因為碰過太多詐騙電話了。但是,因為已經響了幾次,所以就勉為其難接聽,想不到竟是發生這樣的事。
但是,接到這樣的電話,也不能排除他不是詐騙集團,所以,我們就藉故說有事,請他稍待片刻再打來,然後迅速自己跟這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聯繫,連繫後,證實這不是詐騙電話,我們的信用卡真的被盜刷,而這張信用卡還好溜溜地在我身邊...。
一般會被盜刷,除了是卡片被複製外,就是網路上的資料外洩,讓別人得以假冒你的身份,並使用你的信用卡資料及後面的三碼辨識碼或ID密碼來進行這些盜刷交易。
而這次的盜刷事件,正是有人從apple相關產品,用我們的身份在apple itunes申請了ID,並且連結了我們的信用卡,然後成功盜刷了三筆交易。
這是銀行端先察覺這些交易跟我們平常的交易習慣不同,所以主動打電話來通知,而在確定這些都不是我們所消費的交易後,我們即刻請銀行鎖卡,並重新辦理更換卡片,而銀行也調出這些被盜刷的交易,並讓我們填具「持卡人爭議交易聲明書」。
由於我們的信用卡銀行,是一家標榜無盜刷風險、願意承擔一切被盜刷金額的銀行,所以,雖然經過一番文書折騰,總算事情順利落幕。
只是,在處理這些狀況時,我突然好慶幸自己愛用國貨,平常也不使用手機做交易,既沒用iphone,更沒有使用apple itunes ...,否則,這個事件恐怕就沒那麼容易善了...!
其實便當媽很少在網路上交易,就算非得在網路上交易,只要能付現金,就一定選擇現金支付。但是,由於這次買機票,因為想使用信用卡公司所附贈的旅遊保險,且agoda更是一定得要用信用卡交易,不能使用匯款,這才在網路上留下信用卡資料,想不到使用信用卡二十多年,就因為這樣的交易,而發生這起生平第一次的信用卡盜刷案件。
因為這起事件,讓我們幾乎把所有有使用過在網路上交易、或授權委託使用繳費的信用卡全都換掉,甚至請銀行下修信用卡額度。以後這些各類繳費還是不要偷懶,乖乖自己拿現金去繳納。
過去的時代,大家總是會在意信用卡的額度跟等級,因為根據不同層級的信用卡,銀行所提供的服務不同。但是,經由這個事件,讓便當媽再次覺醒:信用卡額度只要一、兩萬就夠用了,其實多的額度只是徒增風險。
便當媽這樣的做法,大概會有很多人不以為然,甚至覺得是在開倒車,或者認為便當媽只是個超級LKK!但便當媽自己是財經出身,過去在產業界擔任財務主管,對於這種先進的金流模式,其實幾乎都是最先接觸的人。早在十多年前,為公司處理金流時,便當媽就已仰賴網路銀行。畢竟跨國公司,總有許多境外帳戶,不可能每次都是完全由「人」親自到當地銀行去執行這些金流業務。雖然便當媽過去在公務上處理金流,不得不因為「時效」的現實性而如此。但是,便當媽自己卻從不開網路銀行帳戶,真要在網路購買商品,幾乎是貨到現金付款。之所以這麼做的理由只有一個:我不相信這些網路或所謂科技的安全性!
便當媽過去所從業過最嚴密的公司,所有作業流程完全是ERP控管、權責密碼鎖定,理論上,幾乎沒能有一點漏洞,但是,也只能是「幾乎」,因為,只要深諳作業流程及電腦邏輯系統,再加上是「特定人士」,還是會發現破綻....。便當媽過去在職場的位階可算是「特定人士」,而恰巧便當媽也懂各部門SOP及ERP邏輯,所以明白破綻在哪。若是沒有自我要求並請IT部門多加設限,其實誘惑真的會天天出現....。也就是因此,便當媽並不相信所謂的「網路安全系統」,即使世界真的有一天可以進步到不是用手機,而是將晶片卡鑲在身上,因為這樣可以完全不用帶任何支付工具出門,更不用怕會丟掉的同時,其實,也總還有「特定人士」能掌控一切。
媒體談「第三方支付」話題,不外乎「政治」、「炒股」,所以聽聽就好;而政府開放「第三方支付」,確實可發展出另類經濟值,但是這種可能讓特定財團刮食的經濟,卻是用我們每個人的個資安全風險所交換。當然,要不要使用、怎麼用,只能個人各隨己意,勉強不來。
科技越來越創新,時代也越來越進步和便利,但是,我們所必須設立的密碼卻是越來越多。這真的是越來越多的防護?還是我們其實是暴露在越來越多的風險中?
聖經啟示錄中提到:將來人的身上都會有號碼(條碼)。這樣的日子也許真的快要來臨了吧!
留言列表